[原创]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五次收藏热事件分析


大唐收藏网 2011-11-26 11:49:08 浏览量:5

   苏富比拍卖中拍出亿元天价的民国粉彩瓶被称为世纪大笑话,媒体称它只能用于装饰酒店大堂。鬼谷下山被视为推动此波收藏热的标志**件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五次收藏热 仅这波以发财为目的 吴树认为,中国历史上经历过五次收藏热:第一次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神巫文化背景的收藏,是部落首领们的个人爱好;第二次是皇权文化收藏,从夏商周到汉代,艺术品的创作和收藏达到了高峰,也是今人梦寐以求的境界;第三次是士大夫文化的收藏,从魏晋南北朝发端,仍主要流行于贵族世家群体中;第四次是由宋到清、民国的儒雅收藏,文人开始成为收藏的主体,实现了从皇帝到秀才的转变。这四次大收藏,收藏家们都是耻于交易的,比如民国像张伯驹这种藏家,要用钱时宁可卖房子卖家产也不卖收藏。当然宋代开始就有古玩市场出现,但并非主流。伴随着收藏交易的兴盛,市场的建设蓬勃兴起。不要说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都市、传统的收藏品集散地古玩城、收藏会所、艺术馆不断扩充,一些在拍卖市场上崭露头角的实力派新军所在的地区,交易网络也迅速扩展。如在太原,1990年府西艺苑收藏品市场成立之初只有二三十个摊位,现在已经发展出南宫、大营盘、棉花巷等多家大型古玩市场,山西全省从业人员达上万人。任何东西单纯推向市场都会失去意义,中华工商业联合会古玩业商会常务理事李广琪说。 那么在亿人逐利,个个收藏的乱局中,谁得利?吴树认为,那些盗墓、制假的农民,他们最多盖了一栋房子,娶了一个老婆,生了一个孩子。说到底,贪官污吏、拍卖集团和金融资本,才是既得利益者。那么剩下的几千万人呢?都是傻子,受害者!要知道,连扫地的阿姨都开始关心一个瓶子能卖几千万的时候,这个市场一定有问题了。 小型拍卖行多为捞一票就走 当下捡漏几乎已不可能 希望有媒体可以呼吁一下,不要轻易涉足收藏领域,更不要抱着投资和发财的心态进入,广州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藏家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焦虑地表示,现在的收藏拍卖市场有很多混乱之处,抓住人们的致富心态行骗的不在少数。 这位藏家不久前在长三角某地看了一家小型拍卖行的拍卖预展,太差了,其中只有两成是靠谱的,大部分看都不用看(此处说两成靠谱,并非说八成不靠谱,因为其中还包括存疑但可交易的部分)。一些人可能认为,出了画册、上了拍场的东西总算是有出处,也有能够讨公道的地方,但现实并非如此。一般来说,拍卖行与买家签订的合同中都有免责条款,声明对拍品的真伪不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即使买到假货,一样没地方讲理去。而且近来新注册的小型拍卖行层出不穷,相当一部分是抱定了捞一票就走之心,拍品中真伪混杂,良莠不齐,但只要能出货,能赚钱就可以。事后当买家发现中招回来找时,公司已经关门大吉了。 相对而言,大型拍卖行虽然信誉和品质好一点,但同样是要考眼力,考才学。拍场中的拍品分为几类,一类是基本上保真的,一类是虽然存疑,但仍有很多人愿意接手,值得交易的,还有一类则是纯粹的赝品。差不多每个在这个圈子里玩的人都中过招,眼力往往是交了高额的学费之后才练出来的。那么对于新进的玩家,要想想是不是做好了交学费的准备,以及有没有交学费的能力。通过拍卖公司途径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各种通过熟人、朋友的私下交易。 这位藏家坦承,一部分假东西,仍旧可以通过拍卖行拍出去。这可能是拍卖行中掌眼人的疏漏,也可能是有意为之,后者显然是违反商业道德和法律的。但即使真的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拍出去,拍卖行也会大大压价,要想以拍进时的高价拍出,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外,文物、艺术品的变现并不是很容易,现在很多手里有几件东西的人,动不动就说我收藏的谁的东西涨到多少钱一平尺了,实际上,这个圈子是很封闭的,你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拍卖行为什么要到你手里收这一两件东西呢?拍行和藏家之间,基本都有长期合作的关系,讲信誉,控制风险,另外如一些当代名家的东西,人都还在,或者存世量仍很大,家人手里就有不少,也没必要到社会上去搜罗。 这位藏家称,收藏不是不可,但大家一定要抱着平和的心态,而非投资。如果一件东西自己喜欢,可以买下来,不要太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这件东西,也别太在乎其市场涨落,抱着一种爱好、鉴赏、审美的态度,收藏这种东西,你喜欢,很普通的东西也可以出高价买,不喜欢,人家都说好的,你也不必在乎。在当下,捡漏几乎已经是不可能了,好东西一定是高价。他认为,从世界收藏界发展的趋势来看,精品的东西会越来越向大型收藏机构集中,离个人越来越远。热帖推荐:清华大学百年金银币:潜力巨大的艺术收藏精品 昨日热门钱币品种点评 名人书画受市场追捧 名人书画辨伪四大技巧 j揭开翡翠A货变B货之谜 80后90后年轻人是另类收藏主力,增值只是副产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