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第二套人民币书法你见过吗 (二)


大唐收藏网 2016-01-13 10:01:00 浏览量:13

那时,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和人民币上的题字是作为国家机密不能泄漏的,所以,几十年来,马文蔚守口如瓶,从未向任何人提及此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一篇文章促成了这一多年的秘密终于大白天下,那是1983年3月的一天,时任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馆员的马文蔚先生在翻阅3月1日《山西日报》时,偶然发现一篇将人民币是题字者说成是冀朝鼎的文章,没过几天,《新民晚报》也刊出同样说法的文章。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马文蔚当即提笔给中国人民银行部行写了一封信,说明了事实真相。恰逢此时,中国人民银行设计的第四套人民币准备将第二套人民币上的书体改成简化字、正体字或新体字后仍在新版上使用,正需要确认第二套人民币上书法的作者。于是,便派当时任国营五中一厂(现北京印钞厂)设计室主任的张作栋、设计师陈明光(现为设计制版分厂厂长兼设计室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赴山西,走访了住在阳曲县的马文蔚先生,在听完马文蔚回忆当时给人民币题字的详细经过后,向马文蔚出示了随身携带的题字原稿,得到了马文蔚先生的确认。这份原稿真迹是北京印钞厂的1号档案,上面的字是用剪下的单个字拼成的,其中,“中、国、人、银、行”五个字的纸地是白宣纸,“民”字写在绿色虎皮宣纸上,其余面额汉字均是写在黄色虎皮宣纸上。“民”字由于黑色墨笔字写在绿色的虎皮宣纸上有些靠色,制版时用白色勾边。为使第四套人民币上汉字书体保持一致,同时也为了进一步确认第二套人民币上汉字的书法作者,张作栋、陈明光还在曲阳县人民银行会议室里,用带来的毛笔和宣纸,请马文蔚先生再写这些字,并让他写繁体、简体几种写法,还现场拍下了照片。由于马老已近80岁高龄,且多年不曾练字,写字时手抖得很历害,写出的简体字基本上不能用。马老自己也说:“现在年纪大了,又这么多年没写,手颤抖,写不太好了。不过现在的字飞白笔多,金石味强一些,但精神差一些。当年写的我认为也不太理想,如‘银’字写的不算太好。”后来,由于马文蔚先生写的简体字无法用于第四套人民币,只好由北京印钞厂设计室主任刘延年、设计室高级工艺美术师李文、陈明光、宋广增等人对原稿反复揣摩,按原作风格,对繁体字“国”、“银”、“圆”,异体字“贰”和旧体字“角”作了精心挖补、修改,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第四套人民币上标准的简体汉字,它仍保留着马文蔚先生的书法风韵。第五套人民币上的行名仍沿用第四套人民币上的字体,但面额汉字又改成了印刷宋体字。
 第二套人民币二元

张作栋、陈明光回京后,又将马文蔚先生重新写的字与原稿认真作了笔迹鉴写,然后,写出了《关于马文蔚书写“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字的情况》认定报告,其结论部分如下:“第一,从马文蔚同志谈当时书写情况,特别是说明字是写在虎皮宣纸上的,是方块形写成的字,和我们所存原稿相对是一致的。第二,从这次书写第二套人民币的字体、字形及笔法看,虽多年未写,年纪也大了,字看来苍老一些,但原稿相比较笔迹还是一致的。”于是,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认定:“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及人民币面额汉字的书写者是马文蔚。并一次性发给马文蔚5000元人民币作为稿费。同时,为了表彰马文蔚先生对金融事业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以及他对工作的严谨作风,为改善其住房条件,特拨专款14000元。1984年7月21日《北京晚报》发出消息:“题在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六字为马文蔚书写。”至此,这一历史事实才为世人所知。 
第二套人民币二元背面
马文蔚先生是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黄寨村人,生于1904年。他性格刚毅,博学多才,尤善书法。他为人民币的题字很多人认为字形与魏碑相似,而基本笔画仍属隶书。但据有人考证,这种字体叫“张黑女”碑体,它是北魏碑体的故名,被认为是北魏碑体中的精品。此书体苍劲端庄,独具匠心,自成一体,实为人民币增色不少。1930年,马文蔚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后供职于中央造币厂当审核主任,还曾在孔祥熙部下做过事。1949年6月,经薄一波介绍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曾任参事、金融研究员。1952年调到陕西省分行工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老家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务农。此间,马文蔚先生不甘寂寞,又开始研习医学,普救世人。粉碎“四人帮”以后,马文蔚先生出任阳曲县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88年3月29日,马文蔚先生留下了永远流传于人民手中的墨宝第二套人民币,在老家阳曲县病逝,享年85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