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代印第二套人民币揭秘


大唐收藏网 2017-03-15 16:58:39 浏览量:27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曾请苏联帮助印制第二套人民币中三种面额最大的纸钞。当时我国政府为什么要把如此重要的事情去请苏联代做?一批已向公众开放的外交档案,揭开了半个世纪前的这些绝密内幕。

  新中国第二套人民币是在第一套人民币统一全国货币的基础上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的。当时已消除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市场物价稳定。国家财政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连续几年收大于支,国家商品库存、黄金储备也连年增加,货币制度也相应巩固和健全,一个独立、统一的货币制度已建立起来。

   为了改变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等不足和提高印制质量,进一步健全我国货币制度,1955年 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和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的命令。1955年3月1日公布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共11种,当天发行1分、2分、3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和5元10种,1957年12月1日又发行10元券1种。同时,为便于流通,国务院发布发行金属分币的命令,自1957年12月1日起发行1分、2分、5分三种金属分币(简称硬分币),与纸分币等值,混合流通。

   第二套人民币主景图案内容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貌,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战斗历程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思想。钞票式样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的四边框形式,采用了左右花纹对称的新规格;票面尺幅按面额大小分档次递增;整个图案、花边、花纹线条鲜明,精密、美观、活泼,具有民族风格。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后立即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称赞这套人民币好看、好认、好算、好使。 

  我国第一套人民币自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起发行,由于这套人民币采取多地区分散设计、制版、印刷和分地区就近发行的办法,因此缺陷较多。主要是内容繁杂,主题思想不突出、不明确,图案既有反映工农业生产的劳动场面,也有反映交通运输的场景、名胜古迹等等;钞票种类多,面额种类差别大,最小面额为1元,最大面额达50000元;单位价值较低,纸张质量较差,券别种类繁多,共有12种面额62种版别,文字说明单一,票面破损较严重。印刷技术各异,从石版、凸版、胶版、凹版到胶版、凹版套合均有,油墨、纸张就地取材,导致印制质量参差不齐,有的钞票相当精美,有的比较粗糙。从整体上来说,防伪性能较差。

  1952年4月初,为了健全货币制度,我国政府作出了改革币制的决定,发行新人民币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开展。但受当时物质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只好请“苏联老大哥”帮忙。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南汉宸亲赴莫斯科,于4月6日与苏联方面谈妥了代印人民币的意向。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印制局贺晓初副局长和陈邦达等人留在莫斯科,与苏方接洽具体技术问题。1953年2月初,中苏双方就钞票印样、数量、交货时间等事项签订合同。

  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挥了中苏双方的商谈和有关事项的签约全过程。档案记载:“张大使(向苏财政部长兹维列夫)申明:系受总理委托而来”。

  张闻天大使曾对兹维列夫强调:“由于我东南边疆,台湾的蒋匪及美帝常以伪钞输入捣乱,因而防假要求更为重要。我们要求将使用于卢布上的技术用于我国新币上……要像卢布5元、10元上的花纹那样好”。

  最初,我国政府向苏方提出的印制票面额为100元、50元、10元、5元四种,总金额位40亿元。7个月后,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电报,通知苏方改变印制方案,提出钞票票面“采用不超过3元和5元的票面”。兹维列夫表示,钞票面额改小,总金额反而加大到45亿,印钞工作量将相当于原计划的3倍。

  1955年3月1日公布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共10种,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和5元,1957年12月1日又发行10元1种。同时,为便于流通,国务院发布命令,自1957年12月1日起发行1分、2分、5分三种硬币,与纸分币等值流通。后来,对1元纸币和5元纸币的图案、花纹又分别进行了调整和更换颜色,于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别发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使第二套人民币的版别分别由开始公布的11种增加到16种。1964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收回三种人民币票券的通告》,决定从1964年4月15日开始限期收回苏联代印的1953年版的3元、5元和10元纸币,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兑和流通使用。1角、2角、5角、1元(1953版和1956版)、2元、5元(1956版)面额的卷种也从1998年12月31日停止流通,此外纸分币也从2007年4月1日起停止流通。

标签: